大河网讯 7月15日,在焦作市科技馆、东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王褚街道站南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里,一场场融合思政与科普的暑期实践活动接连上演。河南理工大学“红色铸魂 科学筑梦”实践团围绕“科学家精神1+N”思政育人模式,带着“以思政的底色讲科普,用有趣的科普传思政”的理念,用科学家故事、红色话剧和科普小实验,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兼具家国情怀与科学趣味的夏日记忆。
“黄旭华爷爷隐姓埋名三十年,把家安在海岛,让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;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优渥条件,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,托起了中国航天的脊梁……”实践团成员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,红色科学家的故事像一颗颗种子,落进孩子们的心里。当讲到黄旭华与家人久别重逢的场景时,有孩子悄悄红了眼眶;听到钱学森“外国人能搞的,难道中国人不能搞?”的宣言,现场响起自发的掌声。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让孩子们触摸到科学家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,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赤子之心。
实验室里的“小科学家”们更是忙得热火朝天,“潜艇要沉啦!”一个小男孩紧盯水盆里的模型,小心翼翼调节着装置,同伴们屏息凝神。当模拟核潜艇成功“下潜”,欢呼声立刻炸开。这是黄旭华主题实践环节的日常,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,把压强原理与深海报国的故事连在了一起。而在空气动力小车组装区,各组队员分工明确:有人固定车轮,有人调试气球,“三、二、一,放!”小车嗖地冲出,孩子们追着跑着,把反冲力的奥秘变成了欢乐的笑声。“长大我要造真的火箭,送卫星上太空!”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组装的小车喊道,眼里闪着光。实践团成员王喜璐说:“看到那个举着小车喊要造火箭的小姑娘,突然觉得我们讲的故事、做的实验都活了过来,这些种子真的在他们心里发芽了。”
据了解,此次活动覆盖青少年500余人次,通过“听故事、看话剧、做实验、悟精神”的立体模式,让爱国情怀与科学兴趣同频共振。实践团队长郑文博表示,未来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,创新科普形式,让更多青少年在感受科学家爱国精神的过程中树立远大志向,在科学探索中积蓄报国力量。(王思思)
编辑:林辉审核 :莫韶华
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