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时候,从朝鲜半岛的宫殿到越南的庙会,再到东南亚的商铺,到处都能看到汉字的影子,就连过年过节的习俗,都和咱们中国差不了多少。
可近代以来,有四个国家特意和中华文化“划清界限”,搞起了“去中国化”,其中一个现在已经彻底西化,连自己的文化根脉都快认不清了。
这四个国家是谁?那个完全西化的又到底经历了什么?
新加坡:为了“站队”,把文化根都快丢了
1965年新加坡刚独立的时候,处境特别难,周围都是马来人为主的国家,自己国内华人占了七成多,却怕被当成“中国的小跟班”。
为了在东南亚站稳脚跟,新加坡干脆选了一条彻底西化的路,把英语当成了“国字号”语言。
展开剩余89%学校里从小学就开始主打英语教学,华语反而成了“第二外语”,后来连专门教中华文化的南洋大学都给关了。
政府发文件、写法律条文,全用英语,时间一长,很多新加坡华人连华语都说不利索了。
1990年的时候,家里只说英语的新加坡人还不到两成,可到2022年,这个数已经快一半了;以前一半家庭能流利说华语,现在只剩三成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,2025年有个调查,54%的新加坡人觉得“就算华裔会说中文,也不算自己人”,还有超过两成的年轻华人说“下辈子不想当华人”。
这种对自己身份的疏离,其实就是常年“去中国化”闹的。
不过西化也没解决所有问题,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发现,不怎么接触中华文化的年轻华裔,更容易迷茫,比那些保留文化连接的人多了一倍还多。
所以2025年新加坡又开始调整,给小学生加了母语阅读时间,还办了文化展、华乐节,想在西化里找补点自己的文化,可丢出去的根,想捡回来没那么容易。
蒙古:被外力推着改文字,现在又忙着找回来
蒙古和中国的渊源比另外三个国家都深,当年忽必烈建元朝,蒙古和中原文化混在一起几百年。
可近代的时候,蒙古的“去中国化”不是自己选的,是被地缘政治推着走的。
1924年蒙古成立人民共和国后,受苏联影响,把用了几百年的传统蒙古文换成了西里尔字母,就是俄罗斯人用的那种字母。
后来还开始打压佛教,关了好多寺庙,硬生生把和东亚文化圈的联系给断了。
这么一改,麻烦就来了,好几代蒙古年轻人都没学过传统蒙古文,现在想看老祖宗的历史书、文献,跟看天书似的;连家里传下来的老物件,上面写的字都认不全。
直到2015年,蒙古才终于定了规矩:2025年起,政府机关发文必须同时用西里尔字母和传统蒙古文。
2025年初,蒙古的公务员都开始专门学传统蒙古文,政府还解决了传统蒙文在网上显示的问题,怕年轻人学起来不方便。
另外,现在去蒙古旅游的人多了,60%的游客都想了解传统蒙文文化,蒙古也借着这个机会,搞了不少蒙文书法体验、古籍展览的项目。
从被别人逼着改,到自己主动找回来,蒙古这一路走得挺曲折。
越南:法国人教的“新文字”,现在又流行学中文
越南的“去中国化”,是从法国殖民的时候开始的。19世纪末法国占了越南后,觉得汉字是“中国的符号”,就想着把它换掉。
先是废了科举,关了教儒家学问的学堂,然后推广用罗马字母拼出来的“国语字”,让越南人慢慢忘了汉字怎么写。
1945年越南独立后,干脆正式废了汉字,把国语字当成了官方文字。
可没想到,最近这些年越南又刮起了“汉语热”,2025年第一季度,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报汉语考试的人就快一万了,全球孔子学院里排第一,整个越南考汉语的人突破了三万。
以前越南人学外语先选法语,现在不一样了,2025年选中文当高中毕业考试科目的学生,是选法语的十多倍。
为啥突然又学中文了?说白了就是为了找工作、做买卖。
现在中越做生意一年能有2300亿美元的交易额,会中文的越南人找工作基本不用愁,就业率快到百分百,尤其是做跨境贸易、法律的,双语人才特别抢手。
越南还有出版社专门引进中国的汉语教材,改一改适应本地学生,连小学都开始教中文,课本里还会对比中越的春节习俗,比如咱们贴春联、他们挂灯笼,学语言的时候也顺带了解文化。
从法国逼着改文字,到现在主动学中文,越南的选择其实很实在,文化有时候也得跟着经济走,有用的东西,就算曾经被丢掉,也会再被捡起来。
韩国:非要废了汉字,现在又后悔了
在这四个国家里,韩国的“去中国化”最主动,也最彻底。1948年韩国刚建国,就出台了《韩文专用法》,规定政府文件只能用韩文,不能用汉字。
1970年的时候,连小学初中都不让教汉字了,公共场合的招牌、报纸上的文章,慢慢都见不到汉字了。
韩国觉得这样能“建立纯粹的民族文化”,可没想到麻烦跟着来了。
韩文是表音文字,好多词发音一样,意思却不一样,比如“사과”既能当“苹果”,也能当“道歉”。
法院写判决书的时候,经常因为这个出歧义,有时候差一个字,案子的意思就差远了。
更严重的是,韩国的古籍、老建筑上的题字全是汉字,现在98%的高中生连“韓國”这两个汉字都写不对,普通大学生掌握的汉字还不到50个,想看《高丽史》这种老书,只能靠拼音注释,跟猜谜语似的。
没办法,韩国只能慢慢调整,2005年废了《韩文专用法》,2008年又在中小学恢复了汉字课,现在要求初中生得会800个基础汉字。
企业也开始重视汉字,比如三星招人,要是有汉字能力证书,还能多加点分;拍古装剧的时候,也会特意加上汉字牌匾、书信,既符合历史,也能吸引中国观众。
以前非要把汉字彻底赶走,现在又一点点往回找,韩国也明白,文化这东西,不是说断就能断的。
韩国的光华门
文化这东西,丢了容易捡回来难
这四个国家的“去中国化”,各有各的原因:新加坡是为了在东南亚站稳脚跟,蒙古是被地缘政治影响,越南是受了殖民的苦,韩国是想搞“民族纯粹性”。
可不管当初为什么要丢,到最后都遇到了麻烦,要么年轻人认不清自己的身份,要么看不懂老祖宗的东西,要么为了发展又得捡回来。
其实文化就像家里的老物件,平时可能觉得没用,可真扔了,就会发现少了点什么。
这四个国家的经历也说明,“去中国化”或许能在短期内达到政治、经济的目的,但想彻底切断文化联系,根本不可能。
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必须有中文名
毕竟几千年来的影响,早就藏在语言、习俗、生活习惯里了,等有需要的时候,自然会以新的方式出现。
现在全球化这么普遍,文化从来不是“非此即彼”的选择。不用非要把一个文化彻底丢掉,才能接受另一个文化。
像越南学中文、蒙古找传统蒙文、韩国恢复汉字教育,都是在找平衡——既不丢了自己的根,也能跟上时代。
说到底,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是把别人的东西都赶走,而是知道自己有什么,也明白别人的好,这样才能走得长远。
发布于:广东省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